光復鄉,在未設治前名叫「馬太鞍」,昔日家家戶戶都種植樹豆,所以光復鄉又被稱為樹豆的故鄉,樹豆阿美族語叫珐太鞍﹝Fataan﹞,馬太鞍因而得名。台灣光復後,國民政府遷台,民國三十六年設治,為紀念台灣光復,正式易名為光復鄉。另有一說,謂光復鄉馬錫山狀似馬鞍,因而得名叫馬太鞍,這可能是望字生義,想當然爾的說法,地方耆老及文史工作者不認同此說,一般咸認為應以前說較為正確。日據時期則稱「上大和」。據縣治記載,自「清」時即有「馬太鞍社」「馬佛社」「沙荖社」「太巴塱社」等原住民聚居,隸屬台東州,由秀姑巒撫墾分局管轄。
日本佔據台灣後,設花蓮港廳,在現有的光復鄉境內,分別隸屬於鳳林郡的鳳林街及瑞穗街行治。台灣光復後,首任縣長張文成於下鄉巡視時,認為本鄉人口稠密,工商業發達,已具備設鄉之條件,因而當時之地方士紳如:梁阿湖、黃福壽、鄭財旺等諸先生力倡應單獨設鄉,以利地方建設及發展。迨至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一日經奉准正式成立設鄉,為紀念本鄉係於台灣光復後新設之鄉鎮,遂定名為「光復鄉」,此乃本鄉命名之緣由。此後劃鳳林街之大安、大同、大平、大馬、大進、大全等以上六個村﹝屬太鞍社)、加上東富(舊名加里洞、阿多莫)、西富(舊名馬佛社)、南富(砂荖社)、北富(舊名溪州仔、智羅溪)等四個村(以上四村統屬太巴塱社)及屬瑞穗街之大富(舊名加禮彎)、大豐(舊名管真巷)、大農(舊名大農場)、大興等三個村(舊名岡界)(以上四村共稱大和)結合成為一個行政區,當時全鄉人口僅有13,758人,均屬光復鄉管轄。
鄉公所辦公廳為日產留下之舊式房屋﹝在中正路花蓮中小企銀現址﹞,乃因房舍太小又破舊,民國四十八年遷至花蓮客運光復站現址,後因不敷使用,報經省府同意由公路局價購該舊辦公大樓,作為該局光復站之站房,公所因而籌得一筆經費。又爭取到上級補助,復經地方熱心人士洪華方先生拋磚引玉捐款新台幣10萬元,公所擬另擇地興建辦公大樓,正苦思建地仍無著落時,地方耆老王天賜先生得知公所窘境,適時慨捐鄉公所現址之建地私有地,為建所基地。於民國五十八年著手興建辦公大樓,及至民國六十年三月一日完工,正式遷入合署辦公。對上述二位先生之慷慨解囊,熱心公益,特敬綴數語,表達我們最崇高的敬意與謝意。
以後大安村工商繁榮、人口激增,因此又於民國五十六年十月一日奉准將大安村行政區之一部份劃出,新成立大華村,另將大農村併入大全村,共計14村、223鄰。依據民國六十年之記載、當時人口數為23,628人。但四十年後之今日,因糖廠已無在光復製糖,蔗工與技術人員紛紛外移,依據102年二月份的戶口統計資料顯示,人口數為13,589人,人口遞減甚多。
光復鄉自正式成立設鄉後,首任鄉長由政府委派梁阿湖先生擔任,是官派鄉長,第二任則由鄉民代表會間接選舉產生,由方建基先生當選擔任,爾後又由梁阿湖先生繼當選為第三任鄉長,此種間接選舉共辦理兩屆為止。民國三十九年八月一日,政府首先選定在花蓮縣推行地方自治,縣議會縣議員等民意代表直接民選,還政於民,開創民主政治的史頁。民國四十年間,鄉鎮市長改由鄉鎮縣轄市轄區內之公民直接投票產生,本鄉蔡鶴年先生膺任第一屆民選鄉長,隨後萬仁光先生當選為第二任鄉長,陳寶琛先生則連任第三、四屆,謝固先生當選第五屆,陳玉燦先生當選第六屆,莊金生先生當選第七屆,魏謙宏先生當選第八屆,鄭有先生連任第九、十兩屆,陳文光先生連任第十一、十二屆,第十三屆鄉長為陳重成先生,林元瑞先生為第十四任鄉長,黃榮成先生於九十五年三月一日就任第十五屆鄉長,而第十六屆,亦為現任鄉長為謝忠淵先生,於一百年三月就任,他希望把鄉政以企業方式經營,期望日新又新,發展屬於光復鄉的觀光旅遊產業,展現出新氣象。
光復鄉在早期(清朝以前),因地廣人稀、交通不便,故僅有少數阿美族人聚居,迨至清咸豐七年後,始有閩、客籍人士自西部陸續遷來,民國三十八年間國民政府遷台始有直接來自大陸沿海福建、廣東等地之外省籍人士移民來此並落腳定居,人口日漸增加。至今形成有阿美族、閩、客籍及內陸諸省移民至此之外省籍人士,鼎分為三,成為民族之大熔爐。
鄉民民風樸實、恭耕樂業,文風鼎盛,故俊才輩出,經由政府舉辦選舉後,地方即已產生立法委員三人(平地山胞莊金生先生、區域立委黃正一先生、王廷升先生)、縣長二人(黃福壽先生、王慶豐先生)、國大代表三人(平地山胞二人林榮輝先生、武榮盛先生,軍系代表虞薈璋先生)及花蓮縣議會議長二人(王慶豐先生、李傳芳先生)、縣議員多人等,學有專精獲有碩士,博士者不乏其人,從軍而官拜校級, 將級者有之,可謂人才濟濟,故在東台灣早有「地靈人傑」之美譽。
景色宜人、風景秀麗的光復鄉,由於交通便捷,鐵公路有花東縱貫線穿梭鄉境,又有光豐公路可通往東海岸的豐濱鄉,加上人文薈萃,在政府用心開發下,花東縱谷已成為國民遊憩及觀光的勝地。本鄉正處其中樞,擁有青山綠水,保持鄉野風貌,又有豐富的文物和熱情勤奮的鄉親,這些都是地方發展中得天獨厚的條件,我們有信心,將來一定可以營造一個美麗舒適的生活環境,更可凸顯花蓮縣中區的人文特色,成為鄉土的文化重鎮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